摘要:正確辨析央企“壟斷”,對中央企業壟斷的討論應該區分壟斷業務與競爭業務,摒棄摻雜部分人的利益訴求。 |
區別對待國企的壟斷和競爭業務
對於這些行政壟斷業務,是否放開准入,可以討論。
壟斷意味著對競爭的排斥。競爭是市場經濟的靈魂。壟斷雖然也存在於市場經濟,但它不能損害競爭,或者說,壟斷替代競爭是以更優的效率為前提。
當前來看,輿論對放開准入的期盼,目的無非有二:提高效率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
先看提高效率。效率提高重在體現為價格的下降。在行政壟斷業務中,除原油進口外,其他價格均實行上限管制。若有新的企業進入,它的產出價格除非能以低於國家管制價格來銷售產品,否則對降價沒有任何影響,消費者也就不會有任何受益。但后進入者能以低於國家管制價格銷售產品的可能性很小,這就好比一個產品在市場上能夠以5元的價格銷售,而它偏要以4元的價格售出。若出現這樣的情況,它絕非為消費者著想,而是要擊敗競爭對手,但當目的達到后,它會以更高的價格銷售產品,從而損害消費者利益。
再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央企涉及的這些行政壟斷業務,市場規模隻有那麼大。即使國有企業全部退出,全部讓給非公有制企業也隻能解決部分甚至是少數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問題,其他更多的非公有制企業仍然要尋求其他的發展領域。況且,國有企業不可能全部退出,因此,非公有制企業也隻能獲得這個市場中的一部分,這樣能夠給它們的市場空間就更有限。因此,打破央企涉及的行政壟斷對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意義非常有限。如果要將其作為一個戰略選擇,至少說是缺乏應有的戰略眼光。
放開后難以實現預期的目標,但其負效應卻是可以預期的。放開最可能帶來的進入就是石油領域。原油已是我國短缺的戰略資源。開放採油准入,很難排除一些技術水平不高的企業進入,它們名義是開採,實際上是“亂採亂挖”,這必然給本已十分短缺的儲量資源造成開採上的浪費。煤炭生產的放開,已有深刻的教訓。開放原油進口,很難避免進口原油價格的大幅度波動,且在波動中帶來價格的上漲。近年來,國際市場上似乎有一個現象。中國人買什麼,什麼就漲價﹔而中國人賣什麼,什麼就降價。這裡有需求量的影響,但中國人之間的自我競爭無疑起到一定的作用。放開原油進口,名義上是競爭,實際上很可能是“自相殘殺”,真正的得利者是國際原油生產商。
在討論放開行政壟斷業務市場准入時,必須要清楚開放所帶來的后果。進一步來看,就負責經營現有行政壟斷業務的中央企業來說,除“兩桶油”、三大電信運營商外,行政壟斷業務對企業的發展貢獻有限,中央企業的發展更多的還是來自於競爭性業務。即使“兩桶油”、三大電信運營商的行政壟斷被取消,有其他的企業實現市場准入,結果很可能是,或新進入者同中央企業並存發展,或新進入者處境很難而最終退出市場。至於說,新進入者擊敗中央企業,可能性極小,原因很簡單,現在的中央企業已不再是曾經的國有企業,非國有企業通過對國有企業的非國有化實現自我發展的時代已經過去。
談到這裡,行政壟斷業務開放與否,其意義已經清楚。但無論如何,目前,這些行政壟斷業務隻能仍由這18家中央企業繼續經營。由於這些企業有壟斷業務,因此,它們的經營業績就有壟斷之嫌,但企業卻難以接受這樣的質疑。這就會引起爭論,但又難有定論。
解決這個問題,建議將這18家中央企業的壟斷業務經營業績和競爭業務經營業績分列開來。年終,分別說明壟斷業務的資產、營業收入、成本、利潤、員工等情況以及競爭業務的資產、營業收入、成本、利潤、員工等情況。這樣,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企業的經營業績是來自於壟斷,還是市場競爭。
同時,壟斷業務、競爭業務的區分,也給國資委改進對中央企業的監管提供了新的思路。如在主業核定上,有些企業是否一定要有競爭業務,如電網企業,它有競爭業務可能就要慎重。而對於軍工企業,它必須要有競爭業務,因為軍民結合,這是軍工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又如在薪酬管理上,對於壟斷業務、競爭業務應該採取不同的標准,壟斷業務的權重必須低於競爭業務的權重。 文/許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