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時政

40萬國人飯碗危機背后:你可能不知的光伏真相【4】

2013年06月06日09:46來源:騰訊評論字號:

摘要:很多人都認為要救這些光伏企業必須要擴大國內市場,而這可能會對大家的用電都產生切身影響。那麼,到底如何看這場風波,於我們有何意義和思考?

“冰火兩重天”溯源:畸形的產業發展推手

政策過分“扶持”行業:騙錢的空殼公司也來了,產業一片亂象

和節能減排有關的光伏產業,一度被視為“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從十多年前開始就受到各種扶持。曾經風光無限的中國光伏產業老大無錫尚德為例:它在2001年成立,屬於中國最早的一批光伏企業,而在成立之初就得到了當地政府包括資金在內的鼎力支持。甚至在后來,企業上市事宜被股東阻撓時還出來干預。究其原因,能源分析師韓曉平認為,“大家覺得光伏是一個高新技術產業。實際上我們的這個高新技術產業沒有太多的技術,更多的是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生產。同時還有一些是高污染的、高能耗的,這些產業在國外不做,轉移到中國來。而地方通過這個事情能夠更多地圈一個地、搞一個開發區,能夠發展自己的經濟、能夠增加GDP、增加它的稅收。”各地政府對光伏這樣的高科技一時間趨之若?,提供土地、資金、稅收等全方位支持,都認為能夠成為地方GDP增長的門票。據說最多的時候,全國各地有100多個光伏產業園。更高一級的政府也重視光伏,“四萬億”計劃就有它。結果看到有好處,對光伏沒有了解的人們也蜂擁而至,業內人士就說,“前幾年,太陽能企業把材料往上一報,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企業、朝陽產業,名頭很響,哪怕是很小的一個企業,都有可能在創業板上市。”更有甚者,就是為了騙錢、圈錢而來。

等到產能嚴重過剩的時候,就為時已晚。如果上游企業的設備半年不用,差不多就成廢鐵了。這是這些企業寧可虧本也不停產的一大原因。結果是,國外的消費者享受到的價格越來越便宜。當然,質量也是參差不齊。

另一方面並非沒扶持、培育消費市場,只是不恰當

在現階段的技術下,光伏發電的成本很高,高昂的技術設備並不是每個人都買得起的,因此在以德國為首的光伏發電搞得風生水起的國家,補貼都不可缺少。充分調動積極性。

2009年,國家“太陽能屋頂計劃”、“金太陽示范工程”扶持政策的出台,標志著國內市場的正式啟動。然而,由於採取事前補貼的方法,而且補貼額過高,導致騙補扎堆、掮客盛行,許多真正想為行業發展做貢獻的人還是被排除在外。

更重要的是,發的電怎麼並網也是個問題。不僅需要電網改造,也需要國家電網這些巨頭給予放行,不然自己發多少電也白搭。國外的經驗都表明要建大規模的光伏電站不是很容易,所以多數都是自發自用,用不了的再上網,並不追求規模效應。而在我國最開始的扶持政策裡,還是“大快干”的思路,結果很多人虛報了大項目,領了資金卻不上馬。而這個政策目前已經被清算廢止。財政部將收回近百億的補貼。

分享到:

(責編:王昕)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