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03日15:28來源:齊魯晚報字號:
摘要:“城鎮化”就像一場博弈:一方是憑借強大資本實力“覬覦”廉價土地已久的“利益階層”﹔另一方則是想通過“土地換身份”來實現城市夢的農民。 |
不單純地追求
城鎮化率
“未來城鎮化過程中會存在巨大的資金缺口,地方政府在資金方面的壓力將繼續加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張承惠認為,一方面原因是政府的收入彈性下降,另一方面原因是人口的儲蓄率下降。
河南省社科院課題組2011年至2012年所做的一份研究報告中的一些數據印証了張承惠的觀點。
據該課題組研究,近年來城鎮人口每增加一個,至少需要10萬元的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包括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房地產開發等。按此計算,2015年河南實現48%的城鎮化目標,每年需要1700億元的城市建設投資,這還不算上教育、醫療、社保等方面的投入。
河南經濟發展水平不高,2010年,河南人均GDP全國排名第20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381億元,排全國第9位﹔人均財政收入1469元,全國倒數第3位。地方財力明顯不足。
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帶來了新型城鎮化推進速度和質量的差異。該課題組實地調研后發現,豫西、豫北等經濟發展水平較好的地區,財力較為充裕,有能力投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撬動社會資金進入城鎮化領域。發展基礎薄弱的地區,正是新型城鎮化推進需要提速和提質的重點地區,需要大量公共建設資金,沒有資金的保障,新型城鎮化難以推進。錢的問題是制約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發展的首要因素。
在國務院相關部門的調查中,2011年,全國進城的農民工住房有52%是依靠用人單位提供的集體住所。有47%的是租住在城中村、近城郊區、城鄉接合部的農民住房。在城鎮擁有自有住房的農民工隻有0.7%,繳納住房公積金的不到3%。
有著近30年在農業領域研究和工作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談論新型城鎮化時特別突出了資金缺口這個問題。
“數據顯示,這是安不了家的。”陳錫文說,“各地都在呼吁,要讓農民跟市民一樣,有穩定的就業、住所、收入來源,要享受當地市民的同等待遇,讓他們購房住房。現在你知道這缺口有多大了吧?”
那麼,進了城鎮的農民工,社會保障狀態怎麼樣?2011年,農民工加入城鎮養老保險的比例是16.4%,加入城鎮醫療保險的是18.6%,加入工傷保險的高一點是27%,加入失業保險的9.4%。
“扯平了算,不到20%,也就是說有80%的缺口。那是多少錢呢?”陳錫文粗略地算了算這筆賬:一個農民工如果按照當地市政府的規定,五險全交,那麼每個月農民工自己要交的各項社會保險166元,用人單位要給他交的是516元。兩者合計起來,一個月就是682塊錢,一年就是8184塊錢,“就算一億六千萬進城農民工,我算了一下,一年10500億,要交夠15年,他才可以養老。”
“沒有什麼捷徑可走,不要去單純地追求城鎮化率。”陳錫文認為,“一定要警惕,不要把過去的所謂GDP崇拜,轉過來又變成了城鎮化率崇拜,那樣會吃苦頭的。”寇潤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