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忆不亚于一次经历,对这位见证了共和国建立、成长,见证了全国人大制度建立、逐步完善,并与之跌宕起伏的命运丝丝相联的申纪兰老人,这次采访,会不会也是一次人生重要时刻的重温呢。 |
有记者问纪兰,当这么多年代表有什么成功的地方?她说:“对我个人来说,没有甚成功和失败。从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天起,我的人生追求就同党和人民事业的需要连在了一起。现在这些说法可能在有些人中不时兴了,可我一直是这样想的,也一直真的是这样做的。党给了我一切,西沟土地给了我一切。我只不过是认真按照党的要求,做一个真正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农民代表罢了。”
还有的记者问她,人代会上是不是一律只投赞成票。她说:“拥护的我就投,不是不投反对票。不合理的我就不投,部分合理的我就部分投,这是代表的原则问题。”
在采访中,纪兰对我说:“我告诉你,全投赞成票也不是事实,我自己知道哪个该投,哪个不该投。不该做的我绝对不做。合理的就投,不合理的就不投,就这一句话。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就行了,不该做的我绝对不做。”
本色纪兰
“我就在我的范围里发发光。”
1950年,纪兰联络十多个姐妹加入互助组,后来与李顺达携手创办了生产合作社。在她的带领下,西沟村以“中国最早实现同工同酬”被记入史册,1956年,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里,第一次写入了男女同工同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纪兰带头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54年她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至今。可以说,纪兰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当家作主”的历史,她性格里透出的忠诚、执着以及替农民说话的民主愿望和主张,是她政治上“不老”的关键所在。
当代表60年,纪兰选择了固守清贫,保持朴素本色,她以劳动为本,以劳动为荣,一以贯之的艰苦、朴素、做实事,成为一种纪兰精神,感动和激励了很多人,每一次换届选举时,人们都义无反顾地投她一票。
调到省里工作后,纪兰曾向省委提出六个要求: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拿工资、不要住房、不调工作关系、不脱离农村。后来,在她再三要求下,还是辞去了正厅级职务。回到西沟村继续参加劳动。这使纪兰有了归根的感觉。她说:“我的根在西沟村、在农民中,就应该在这里生根发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