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時政

起底紅監會:請"朋友"做監督 調查要偷偷進行【2】

2013年06月14日08:37來源:新京報字號:

摘要:“委員不是社會投票選出來的,而是紅會邀請的……”6月,面對質疑風波,多名紅監會委員對記者表達,自己不是公眾賦權,無法代表社會公眾。

  用改革跑贏危機?

  紅會遭遇郭美美事件后,想借助專家促進改革,另一方面,國務院要求社會監督,紅監會在此背景下誕生

  紅監會成立於半年前。2012年的12月7日,16名委員由紅會邀請上崗。

  那之前,紅會正經歷著自己的信譽“低谷”,尤其是此前郭美美事件的余波。

  6月11日,委員之一的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楊團回憶,2011年10月,她組織了一個紅會改革的研討會,剛到紅會任職不久的常務副會長趙白鴿也參加了。

  會上,專家們強烈批評紅會,“從早上9點一直到下午6點”。會后,趙白鴿邀請楊團等專家做紅會改革的課題。

  楊團說,趙白鴿在對紅會調研后,發現了很多問題和疏漏,迫不及待要啟動改革,甚至希望“改革跑贏危機”。趙白鴿希望更多體制外的專家參與到紅會改革中。

  而紅監會成立的直接背景,則是國務院的要求。

  2012年7月10日,國務院《關於促進紅十字事業發展的意見》提出,“紅十字會要建立社會監督委員會,對捐贈款物的管理、使用情況進行監督”。

  紅總會內部一名工作人員分析,國務院的要求,應與“郭美美事件”引發紅會信任危機有關。

  楊團從2011年11月開始做紅會改革的課題。她的方案中曾提出,設立監事會進行內部監督,同時招募志願者進行社會監督。

  據介紹,監事會需要紅會的會員代表大會或理事會授權,而會員代表大會要到2014年10月舉行,理事會也要等到明年,“這在時間上等不及”。社會監督委員會,目前是由理事會下設的執委會授權。

  今年6月13日,紅監會委員、北京大學陸正飛教授說,紅監會的問題是權源不清,紅監會的監督權是執委會授予的,“這就是比較尷尬的,執委會邀請我們去監督執委會”。

  2012年12月7日,紅監會的成立儀式上,趙白鴿介紹,紅監會與紅會,是監督和被監督的關系,紅監會是獨立的機構,“職責是要對整個紅十字會的發展戰略,人財物的管理、項目的管理,特別是民意的收集和表達,這四大功能。”

  這個定位,超出了國務院對社會監督委員要“對捐贈款物的管理、使用情況進行監督”的要求。

  請來“朋友”做監督

  委員王永認為,如果當時能公示一個月,接受大眾監督,各委員上報是否有關聯合作,就不會有如今的質疑

  “委員不是社會投票選出來的,而是紅會邀請的……”6月,面對質疑風波,多名紅監會委員對記者表達,自己不是公眾賦權,無法代表社會公眾。

  紅總會內部一名工作人員介紹,紅會從去年8月份開始籌備成立紅監會,邀請的是具有深厚專業背景、廣泛社會影響、熱心公益事業的知名人士和志願者代表。

  6月2日,品牌中國產業聯盟秘書長王永說,當時是紅會副會長郭長江向執委會推薦了他。他稱2004年時就與郭長江相識。

  藍天救援隊隊長張勇,是以民間志願者身份被紅會常務副會長趙白鴿推薦。

  6月3日,張勇說,藍天救援隊一次位於鳳凰嶺的演練中,他認識了剛上任紅會不久的趙白鴿。

  6月13日,北師大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說,他此前就擔任紅會直屬機構紅基會的社會監督委員會委員,主要做的是咨詢工作。紅會邀請他時,他第一感覺就是邀請來做咨詢工作。

  王振耀之外,北大副教授金錦萍也是紅基會社會監督委員會委員。她曾做紅會修訂《紅十字會法》的一個課題。

  中國醫學科學院教授翟曉梅6月12日說,她會被邀請到紅監會,是因為她是衛生部器官捐獻專家成員,而紅會也是相關單位。她認為自己能做的,就是從專業角度提建議。

  最終紅會邀請了16名專家、知名人士組成。其中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擔任紅監會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是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

  據介紹,對於媒體人士的選擇,曾有人建議崔永元,紅會討論后選擇了白岩鬆。

  也有一些知名人士拒絕了紅會的邀請。據了解,於建嶸、巴曙鬆、潘石屹等當時都拒絕了。

  由紅會聘請來的委員,能否獨立監督紅會,日后成為焦點問題。“如果當時能公示一個月,接受大眾監督,各委員主動上報是否有關聯合作,事后就不會發生這些問題。”6月2日,委員王永說。

  2012年12月29日,紅監會通過了內部章程,明確“以第三方身份對中國紅十字會有關工作進行監督”。

  章程總則中寫明的職責同時還有:“征集並轉達社會公眾對紅十字會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對中國紅十字會的行動戰略和工作計劃提出建議”。

分享到:

(責編:王昕)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