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14日08:37來源:新京報字號:
摘要:“委員不是社會投票選出來的,而是紅會邀請的……”6月,面對質疑風波,多名紅監會委員對記者表達,自己不是公眾賦權,無法代表社會公眾。 |
1月4日,紅十字會社會監督委員會新聞發言人王永(左)接受記者採訪。當天的發布會公布了成都紅會募捐箱捐款發霉事件的調查情況等。新華社記者 何俊昌 攝
成立時被賦予監督與咨詢多角色,權源不清讓監督難行使,欲調整定位
正遭遇信譽危機的紅會社會監督委員會,6月9日,討論了自身定位和轉變職能的問題。此前被不斷曝光成員與紅會有利益關聯后,這個承載著“獨立監督紅會工作”使命的機構,准備對自身改革。他們反思,認為成立之初就定位不清晰。
記者調查發現,社會監督委員會成立之初,便被賦予多重角色。過去半年中,委員們也承擔多種工作。部分委員在進行監督,同時承載與媒體溝通職能﹔部分委員承擔紅會咨詢顧問角色,還有部分委員在為紅會的改革做課題研究。
“社監委和一般的咨詢委員會的區別是什麼?”6月9日,中國紅十字會社會監督委員會(以下簡稱紅監會),14名委員開了年中會議,一個重要議題是“定位”問題。
按紅監會此前計劃,今天,他們將就此召開媒體見面會。
這個被認為承擔監督紅會功能的“第三方獨立機構”,正處於信任危機風暴。
過去一個月內,全體16名成員中,9人已被一一“起底”,網友認為他們與紅會有千絲萬縷的利益關系,難行獨立監督之責。
多名委員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表示,紅監會內部也一直在討論和反思。
“不是委員之錯,不是公眾之錯。”對於紅監會今日之局面,多名受訪委員認為,在成立紅監會之初,就定位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