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時政>>2013全國兩會>>每日一比>>國內媒體

【僑報】中國改革如何進行“頂層設計”?【10】

2013年03月01日15:09    來源:僑報    陸之迅    字號:

記者:李克強副總理反復提到“新型城鎮化”戰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將“城鎮化”作為2013年工作的重點。“城鎮化”是否也能夠成為改革的突破口?

夏斌:全球危機后,面對主要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全球經濟再平衡的長過程,中國外需減少並趨於常態化,50%左右的高投資已不可能長期持續,因此選擇“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的戰略,無疑是正確的。由此,在前30多年城市化、工業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土地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政策,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和加大新城鎮建設規模,提高貧窮農民變市民過程中的收入與消費水平,無疑是確保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最大潛力”、是“歷史機遇”,也確實存在發展的“廣闊空間”。

但是,由此就認為城鎮化是進一步全面改革的“突破口”?我認為很難。目前中國官方公布的城鎮化率已達51%﹔按戶籍人口計算,實際城鎮化率僅35%左右。真正的城鎮化率,重要的不是簡單按哪種口徑計算,而是要看離開土地后的農民,是否真正享受了城市居民“均等化公共服務”的福利,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否真正得到了縮小。

我在2012年7月曾講過,城鎮化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第一,農民要進城。但進城不單是個戶籍改革。解決戶籍的背后,意味農民工要像市民那樣,享受小孩幼兒園、學校、醫院、養老等基本的公共服務和福利。有人測算,一名農民工變市民,財政要掏8萬元,全國2.5億農民工,合計要掏20萬億元。即城鎮化意味著財政要拿出巨筆的錢。

第二,農民工進城后要在城裡住下來。住下來要有住房、要配有自來水、電、氣、道路、排污等設施。即要搞基礎設施建設,又要有錢投資。誰投?若政府資金不夠(基於房地產調控和土地收益分配制度改革,未來土地收入肯定是明顯減少,肯定不夠),民間資金能否投?政策又如何引導?這又涉及到“新非公36條”怎麼去真正落實的問題。

第三,農民工進城后要長期生活下去。要把妻兒、父母從鄉村接進城,就要有長期的收入。靠什麼?靠就業。全國除少數城鎮有條件去發展重大項目的第二產業投資外,廣大的中小城鎮更多的要靠發展勞動密集型的服務經濟。怎麼發展?靠大型央企靠不住,又主要靠民間資本,靠中小企業,靠稅收、金融等政策引導,靠降低各種投資門檻,取消各種行政管制。一句話,又必須去真心實意的落實“新非公36條”。

因此,實現更高水平的城鎮化率,第一:要解決錢、解決資金的問題,錢哪裡來?第二,中國是一個高儲蓄率國家,資金並不缺,為什麼長期以來資金又到不了該大力發展的中小城鎮的服務經濟中?這涉及到投資門檻等行政管制和有效配置資金的金融、稅收改革問題。第三,在實現擴大內需戰略中,城鎮化過程自然會增加一塊基礎設施投資,但除此之外,主要體現中國消費能力提高的主體是城市居民,城市居民是農村居民消費的3倍。因此客觀地看,“城鎮化”本身並不能完全替代以提高城市居民消費為主體的收入分配改革、產業結構調整等一系列改革內容,以全面體現擴大內需的戰略意圖。

分享到:

(責編:王棟)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